一、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四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一個符合題意的正確答案,并將其號碼寫在題干后的括號內(nèi),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1.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從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末為(?。?/p>
A.初創(chuàng)時期
B.發(fā)展時期
C.成熟時期
D.完善時期
2.小學兒童思維發(fā)展的特點是(?。?/p>
A.直覺行動思維
B.具體形象思維
C.抽象邏輯思維
D.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
3.學生學習“功=力×距離”,這種學習屬于(?。?。
A.辨別學習
B.符號學習
C.概念學習
D.規(guī)則或原理學習
4.根據(jù)班杜拉的理論,影響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個體自身行為的(?。?。
A.自我預期
B.成敗經(jīng)驗
C.自我歸因
D.期待
5.嬰兒學會稱呼鄰居家的男性為“叔叔”后,他可能會對所遇到的任何陌生男性均稱呼為“叔叔”,這種遷移屬于(?。?。
A.順向遷移
B.橫向遷移
C.正遷移
D.一般遷移
6.形式訓練說的代表人物是( )。
A.沃爾夫
B.桑代克
C.布魯納
D.奧蘇伯爾
7.提出心智動作按階段形成的理論的是(?。?/p>
A.桑代克
B.加里培林
C.加涅
D.巴甫洛夫
8.對知識最好的復習方法是(?。?。
A.有意識記
B.多種感官參與
C.在實踐中應用所學知識
D.畫線
9.下列屬于問題解決的是(?。?。
A.漫無目的幻想
B.走路
C.聯(lián)想
D.發(fā)明創(chuàng)造
10.對一個玩具,兒童既可按顏色歸類,也可按形狀歸類,還可以按大小歸類,說明這時兒童的認知水平已達到(?。?/p>
A.感知運動階段
B.前運算階段
C.具體運算階段
D.形式運算階段
二、多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四至五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二至五個正確答案,并將正確答案的代碼寫在題干后的括號內(nèi)。錯選、多選、漏選均不得分。每小題2分,共20分)
1.小學兒重的社會性發(fā)展突出表現(xiàn)在(?。?。
A.社會性認知
B.社會性情感
C.社會性行為
D.社會性交往
2.認為學習是外部行為的變化的是( )。
A.桑代克
B.巴甫洛夫
C.斯金納
D.加涅
13.維納
3.維納將人們活動成敗的原因歸結為六個因素,其中屬于自身內(nèi)在因素的是(?。?。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務難易
D.身心狀態(tài)
E.運氣
4.練習方式有多種,根據(jù)練習途徑的不同可分為( )。
A.模擬練習
B.實際練習
C.集中練習
D.心理練習
5.下列哪些因素可以影響示范的有效性?( )
A.示范的場合
B.示范者的身份
C.示范的準確性
D.示范的時機
6.對認知結構遷移理論作出重要貢獻的心理學家有(?。?/p>
A.奧蘇伯爾
B.班杜拉
C.安德森
D.加特納
E.吉安
7.布魯巴奇等人提出的四種反思的方法有(?。?。
A.反思日記
B.詳細描述
C.交流討論
D.行動研究
E.探索研究
8.做好心理輔導工作,必須遵循的原則有(?。?/p>
A.面向全體學生原則
B.預防與發(fā)展相結合原則
C.尊重與理解學生原則
D.學生主體性原則
E.個別化對待原則
9.小學生常見的情緒適應問題是(?。?。
A.恐懼
B.抑郁
C.緊張
D.情感沖動
E.失眠
10.記錄方式有哪些情況?(?。?/p>
A.項目檢核表
B.評定量表
C.軼事記錄
D.觀察記錄
三、填空題(每題2分,共20分)
1.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智力因素對學與教的影響主要是通過__________、__________來體現(xiàn)的。
2.教學內(nèi)容一般表現(xiàn)為課程標準、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教育心理學是__________的一種,是介于__________、教育學之間的交叉學科。
4.動機性遺忘理論最早由__________提出。
5.原理學習的兩種形式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6.__________學習是社會學習的一種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過觀察他人所表現(xiàn)的行為及其結果而發(fā)生的替代性學習。
7.研究發(fā)現(xiàn),__________歲是繼2歲之后正常兒童出現(xiàn)強迫現(xiàn)象的又一高峰年齡。
8.現(xiàn)有的評估手段是在兩種參考架構的基礎上制定的:__________與__________。
9.建立良好的輔導關系的手段是__________。
10.心理輔導的一般目標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學會調(diào)適,包括調(diào)節(jié)與適應;第二是__________。
四、名詞解釋(每小題5分,共20分)
1.認同
2.認知失調(diào)
3.操作的模仿
4.原型操作
五、簡答題(每小題6分,共18分)
1.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途徑和方法主要有哪些?
2.教師如何利用群體約定的方法,來改變學生的態(tài)度?
3.簡述操作技能形成的階段。
六、論述題(本大題共12分)
論述態(tài)度與品德學習的一般過程。
一、單項選擇題
1.C
【解析】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末為教育心理學的成熟時期。
2.D
【解析】小學兒童的思維開始從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這時的抽象邏輯思維仍須以具體形象為支柱。
3.D
【解析】規(guī)則或原理學習,指學習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概念之間的關系。
4.B
【解析】根據(jù)班杜拉的理論,影響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個體自身行為的成敗經(jīng)驗。
5.B
【解析】橫向遷移,即水平遷移,指處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經(jīng)驗之間的相互影響。題干中學習內(nèi)容之間的邏輯關系是并列的,故屬于橫向遷移。
6.A
【解析】形式訓練說的代表人物是18世紀德國心理學家沃爾夫(Wolff,C.von1679年—1754年),理論基礎是官能心理學。認為各種心靈的官能可以由一種科目或一種題材上受了訓練而整體發(fā)展起來,因此被稱為形式訓練說。
7.B
【解析】加里培林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從事心智動作形成的研究,并于1959年正式系統(tǒng)總結了有關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心智動作按階段形成的理論。
8.C
【解析】在實踐中應用所學知識是對知識的最好復習。
9.D
【解析】問題解決具有目的性、認知性、序列性,符合這三個特點的就是問題解決。
10.C
【解析】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可以從多個維度對事物進行歸類。
二、多項選擇題
1.AD
【解析】小學兒童的社會性發(fā)展突出表現(xiàn)在社會性認知與社會性交往兩方面。
2.BCD
【解析】應當了解這些科學家所代表的流派。
3.ABD
【解析】從內(nèi)在性維度上看,能力、努力、身心狀態(tài)是自身內(nèi)在因素。
4.ABD
【解析】根據(jù)練習途徑不同有模擬練習、實際練習與心理練習。
5.BCD
【解析】示范可以促進操作技能的形成,但示范的有效性取決于許多因素,如示范者的身份、示范的準確性、示范的時機等。
6.ACDE
【解析】班杜拉是社會學習理論的倡導者。
7.ABCD
【解析】這四點是布魯巴奇提出的四種反思方法。
8.ABCDE
【解析】心理輔導與教學目標一致,要達到學生心理健康,必須遵循面向全體學生、預防與發(fā)展相結合、尊重與理解學生、學生主體性、個別化對待等原則。
9.ABD
【解析】略。
10.ABC
【解析】記錄方式通常有項目檢核表、評定量表、軼事記錄三種。
三、填空題
1.群體差異 個體差異2.教材課程3.應用心理學 心理學4.弗洛伊德
5.發(fā)現(xiàn)學習 接受學習6.觀察7.7~8 8.健康模式疾病模式9.傾聽10.尋求發(fā)展
四、名詞解釋
1.認同:是在思想、情感、態(tài)度和行為上主動接受他人的影響,使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與他人相接近。
2.認知失調(diào):人類具有一種維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維持自己的觀點、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
3.操作的模仿:即實際再現(xiàn)出特定的動作方式或行為模式。
4.原型操作:依據(jù)心智技能的實踐模式,把主體在頭腦中建立起來的活動程序計劃,以外顯的操作方式付諸實施。
五、簡答題
1.【答案要點】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途徑和方法:
(1)豐富學生有關的道德觀念,并使這種道德觀念與各種情緒體驗結合起來。
(2)利用具體生動的形象引起學生道德情感的共鳴。
(3)在具體情感的基礎上闡明道德概念、道德理論,使學生的道德體驗不斷概括、不斷深化。
(4)在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中,教師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善于調(diào)控自己情緒的能力,要注意在培養(yǎng)品德時出現(xiàn)的情緒障礙,并設法加以消除。
(5)重視教師情感的感化作用。
2.【答案要點】教師可以利用集體討論后作出集體約定的方法,來改變學生的態(tài)度。具體可按如下程序操作:第一,清晰而客觀地介紹問題的性質。第二,喚起班集體對問題的意識,使他們明白只有改變態(tài)度才能更令人滿意。第三,清楚而客觀地說明要形成的新態(tài)度。第四,引導集體討論改變態(tài)度的具體方法。第五,使全體學生一致同意把計劃付諸實施,每位學生都承擔執(zhí)行計劃的任務。第六,
學生在執(zhí)行計劃的過程中改變態(tài)度。第七,引導大家對改變的態(tài)度進行評價,使態(tài)度進一步概括化和穩(wěn)定化。如果態(tài)度改變未獲成功,則應鼓勵學生重新制定方法,直至態(tài)度改變。
3.【答案要點】通過分析操作技能形成過程中的動作特點,一般認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與操作熟練四個階段。
(1)操作的定向。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動的結構與要求,在頭腦中建立起操作活動的定向映象的過程。
(2)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模仿是指仿效教師示范的操作活動結構,在頭腦中獲得有關操作活動的初步的動覺映象。模仿是操作技能掌握的開端。
(3)操作的整合。操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階段習得的動作固定下來,并使各動作成分相互結合,成為定型的、一體化的動作。
(4)操作的熟練。操作的熟練是指所形成的動作方式對各種變化的條件具有高度的適應性,動作的執(zhí)行達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動化。
六、論述題
【答案要點】一般來說,態(tài)度與品德的形成過程經(jīng)歷依從、認同與內(nèi)化三個階段。
(1)依從。包括從眾和服從兩種。從眾是指人們對于某種行為要求的依據(jù)或必要性缺乏認識與體驗,不知不覺受到群體的壓力而產(chǎn)生的跟隨他人行動的現(xiàn)象。服從是受到他人或規(guī)范的壓力,個體產(chǎn)生的符合他人或規(guī)范要求的行為。依從階段的特征表現(xiàn)為:行為、觀點是受外界影響而被迫發(fā)生的,行為具有盲目性、被動性、不穩(wěn)定,隨情境的變化而變化。處于依從階段的態(tài)度與品德,其水平較低,但卻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階段,是態(tài)度與品德建立的開端環(huán)節(jié)。
(2)認同。認同是在思想、情感、態(tài)度和行為上自覺自愿地接受他人的影響,使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與他人相接近。認同實質上就是對榜樣的模仿,其出發(fā)點就是試圖與榜樣一致。
認同階段的行為具有一定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穩(wěn)定性等特點。榜樣的特點、榜樣行為的性質、示范的方式等都影響著認同。
(3)內(nèi)化。內(nèi)化是指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的思想觀點一致,將自己所認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在內(nèi)化階段,個體的行為具有高度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并具有堅定性,此時,穩(wěn)定的態(tài)度和品德即形成了。